薤白
別名:野薤、野蔥、薤白頭。
性味:辛、苦,溫。
歸經(jīng):歸心、肺、胃、大腸經(jīng)。
入藥部位:為百合科植物小根蒜或薤的干燥鱗莖。
形態(tài)特征:呈略扁的長卵形,高1~3cm,直徑0.3~1.2cm。表面淡黃棕色或棕褐色,具淺縱皺紋。質(zhì)較軟,斷面可見鱗葉2~3層,嚼之粘牙。
薤白的用法用量
用法:5~10g。
炮制:除去須根,蒸透或置沸水中燙透,曬干。
薤白的功效作用
功效:通陽散結(jié),行氣導滯。
薤白的禁忌
禁忌:氣虛胃弱者慎用。
薤白的配伍
1、《金貴要略》半夏湯:可與瓜蔞、半夏、枳實等配伍治療痰阻滯、胸陽不振所到胸痹證。2、《千金方》:治咽喉腫痛,薤根,醋搗,敷腫處,冷即易之。
薤白的論述
1、《本草圖經(jīng)》:凡用蔥、薤,皆去青留白,云白冷而青熱也,故斷赤下方取薤白同黃柏煮服之,言其性冷而解毒也。2、《木草衍義》:《千金》治肺氣喘急用薤白,亦取其滑泄也。3、《湯液本草》:下重者,氣滯也,四逆散加此(薤白),以泄氣滯。4、《本經(jīng)逢原》:薤白,《本經(jīng)》治金瘡瘡敗,亦取辛以泄氣,溫以長肉也。5、《長沙藥解》:肺病則逆,濁氣不降,故胸膈痹塞;腸病則陷,清氣不升,故肛門重墜。薤白,辛溫通暢,善散壅滯,故痹者下達而變沖和,重者上達而化輕清。其諸主治:斷泄痢,除帶下,安眙妊,散瘡瘍,療金瘡,下骨鯁,止氣痛,消咽腫,緣其條達凝郁故也。6、《本草求真》:薤,味辛則散,散則能使在上寒滯立消;味苦則降,降則能使在下寒滯立下;氣溫則散,散則能使在中寒滯立除;體滑則通,通則能使久痼寒滯立解。
優(yōu)質(zhì)文章排行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