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(fā)布時間:2023-04-09 08:23
相關企業(yè):修正藥業(yè)集團股份有限公司
1,中藥生地黃的功效
生地黃 :【功能與主治】 鮮地黃 清熱生津,涼血,止血。用于熱病傷陰,舌絳煩渴,溫毒發(fā)斑,吐血,衄血,咽喉腫痛。生地黃 清熱涼血,養(yǎng)陰生津。用于熱入營血,溫毒發(fā)斑,吐血衄血,熱病傷陰,舌絳煩渴,津傷便秘,陰虛發(fā)熱,骨蒸勞熱,內(nèi)熱消渴?!居梅ㄅc用量】 鮮地黃 12~30g。生地黃 10~15g。2,生地黃有什么功效
生地黃味甘微苦,性寒,屬寒涼藥范疇。主要有涼血清熱和滋陰補腎的作用,下面就向大家詳細介紹生地黃作為寒涼藥的具體功效。 1、涼血清熱:生地黃甘苦而寒,能涼血而清熱,并能涼血止血。最常用于溫熱病,熱邪侵入營分(高熱、甚或神志恍惚、口反不渴、舌質(zhì)紅或絳、斑疹隱隱欲現(xiàn)、脈象數(shù)而略細)或血分(高熱、譫語、舌質(zhì)紫絳少津、斑疹透露、或吐血、衄血、晝靜夜躁、脈象細數(shù))時,常與元參、連翹、梔子、郁金、竹葉心、丹皮、赤芍、生石膏、犀角等同用,如清營湯、化斑湯、犀角地黃湯等。據(jù)近代研究報導,生地有止血作用,能促進血液凝固。 2、滋陰補腎:本品能滋陰補腎,可用于陰虛有熱而產(chǎn)生的骨蒸癆熱、干咳、咽喉燥痛、痰中帶血、手足心熱、盜汗等癥。常與地骨皮、炙鰲甲、丹皮、秦艽、知母、白薇、元參、天冬等同用。另外,溫熱病后期,因熱邪傷耗津液而致的口渴、食欲不振、下午煩熱、暮熱早涼等癥,也可用本品與麥冬、玉竹、沙參、梨汁、冰糖、藕汁、生麥芽、炒谷芽、香稻芽等同用,可以養(yǎng)陰生津,清熱益胃(如益胃湯等)。對于陰虛不能勝熱,而致消渴(口渴思冷飲,飲不解渴,人漸瘦弱,小便頻多,易餓等),常以生地黃與山萸肉、山藥、茯苓、丹皮、澤瀉、五味子、天花粉等同用。 生地黃簡稱生地,主用于涼血、清熱、滋陰、生血;炒炭稱生地炭,主用于止血(衄血、便血、尿血、吐血、咳血、崩漏等);用黃酒蒸制者,名熟地黃,主用于補腎滋陰、養(yǎng)血;地黃從土中挖出洗凈即用者名鮮生地,性大寒,主用于溫熱時疫,血中火毒熱熾而狂熱譫語等癥。另有細生地或小生地,養(yǎng)陰而不膩,適用于溫熱病后期、陰津不足而食納不好的情況。 生地黃味厚滋膩,用大量或久服時,容易滯膩有礙胃口,此時宜用細生地;或配用一些砂仁,或用姜汁炒用。配麥冬潤肺清火;配天冬滋腎降火;配元參解毒清熱涼血;配犀角涼血化斑。 用量一般三至五錢;重癥可用一兩,或更多些。鮮生地常用一兩至二兩。脾胃虛寒、大便溏軟者不能用;暑濕盛、胸悶不食者禁用。3,生地黃作用
中國中醫(yī)科學院西苑醫(yī)院三甲說起生地黃那北方人一定會很熟悉,并且這生地黃還是一味很有名的中藥。北方人一般都會用于那些體質(zhì)比較差的人或小孩兒,為他們增強抵抗力。當然還會有一些人夏天容易上火導致便秘的情況,也是可以泡點生地黃喝的。當然生地黃的功效與作用還是有很多的。生地黃的作用 生地黃泡酒喝有著強心的作用,對于心臟功能不好或者心臟功能衰竭的患者有強心的作用,同時地黃還能夠利尿,它利尿的原理和強心的擴張腎血管有關,泡酒后地黃有些成分能夠刺激骨髓,增加紅細胞、血紅蛋白以及血小板的作用,刺激造血系統(tǒng)的功能,使血液的代謝能力得到提高?! 〉攸S酒能夠幫助人體降火,對于一些由于火氣重而大便困難,大便干結等問題,許多人臉上長痘以及粉刺大部分都是因為火氣重導致的,除了使用地黃泡酒之外我們平時不能吃太過于辛辣的食物,這樣才能起到降火又不生火的作用,街邊小攤的油炸食品也要少吃。 生地黃的功效 有研究證明地黃泡酒后具有促進淋巴細胞和DNA蛋白質(zhì)的合成的作用,提高免疫細胞的功能,增強免疫系統(tǒng)抵抗病毒的能力,而且地黃的增液湯能夠降低亢進的體液免疫,具有免疫抑制作用,其有效成分為甾醇類,所以生地黃能夠提高人體的免疫能力,使我們的免疫系統(tǒng)更好的抵抗病毒。收起多年生草本,[1]地黃體高10-30厘米,密被灰白色多細胞長柔毛和腺毛。根莖肉質(zhì)肥厚,鮮時黃色,在栽培條件下,直徑可達5.5厘米,莖紫紅色。葉通常在莖基部集成蓮座狀,向上則強烈縮小成苞片,或逐漸縮小而在莖上互生;葉片卵形至長橢圓形,上面綠色,下面略帶紫色或成紫紅色,長2-13厘米,寬1-6厘米,邊緣具不規(guī)則圓齒或鈍鋸齒以至牙齒;基部漸狹成柄,葉脈在上面凹陷,下面隆起?;ň唛L0.5-3厘米之梗,梗細弱,彎曲而后上升,在莖頂部略排列成總狀花序,或幾乎全部單生葉腋而分散在莖上;花萼鐘狀,萼長1-1.5厘米,密被多細胞長柔毛和白色長毛,具10條隆起的脈;萼齒5枚,矩圓狀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抑或多少三角形,長0.5-0.6厘米,寬0.2-0.3厘米,稀前方2枚各又開裂而使萼齒總數(shù)達7枚之多;花冠長3-4.5厘米;花冠筒狀而彎曲,外面紫紅色,(另有變種,花為黃色,葉面背面為綠色)被多細胞長柔毛;花冠裂片,5枚,先端鈍或微凹,內(nèi)面黃紫色,外面紫紅色,兩面均被多細胞長柔毛,長5-7毫米,寬4-10毫米;雄蕊4枚;藥室矩圓形,長2.5毫米,寬1.5毫米,基部叉開,而使兩藥室常排成一直線,子房幼時2室,老時因隔膜撕裂而成一室,無毛;花柱頂部擴大成2枚片狀柱頭。[2]蒴果卵形至長卵形,長1-1.5厘米。花果期4-7月。[2]生地黃又名干地黃,性味甘、苦、寒,具有清熱涼血、養(yǎng)陰生津之功效,為清熱涼血藥。用于溫熱病熱入營血,身熱口干、舌絳或紅等癥狀,如清營湯;用于熱在血分,迫血妄行的吐血、尿血、崩漏下血等癥狀,如四生丸、犀角地黃湯;用于熱病傷陰,舌干口干或口渴多飲以及消渴癥的煩渴多飲等癥狀,如益胃湯、玉泉散;此外,還可用于熱甚傷陰劫液而至腸燥便秘,如增液湯。常用劑量為10g~30g。生地黃性寒而滯,脾虛濕滯、腹?jié)M便溏者不宜用。4,生地黃的功效有什么
生地黃 生地團條分鮮干,干皺色褐鮮紅黃, 斷面黃白干烏黑,清熱涼血養(yǎng)陰液。 [來源] 為玄參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懷慶地黃Rehmania glutinesaLibosch var hueichingensis Chao et Schih及地黃R.glutinosa(Gaertn)Libosch的根及根莖。 [產(chǎn)地] 懷慶地黃產(chǎn)河南,地黃產(chǎn)河北、遼寧、山東、江蘇、浙江等省。 [采收] 9-10月采挖后,貯砂中鮮用者稱鮮生地?;蛳磧艉舐詴?,并置火炕上徐徐烘焙干燥,內(nèi)部變黑約八成干時,搓捻成形或小條,再曬干。 [藥材形性] 鮮地黃 呈紡錘形或圓柱形,表面肉紅色,有半月形橫節(jié)及芽痕,斷面黃白色,有明顯的紋理菊花心,氣微,味甘苦。 干地黃(生地) 呈不規(guī)則團塊或長園形,中間膨大,兩端稍細,長6-12cm,直徑3-6cm,細小者則稍扁而扭曲,多為長條狀,表面灰黑或棕灰色,極皺宿,具淺棕色半月形的節(jié)痕,質(zhì)常柔軟,干則堅實,體重不易折斷,斷面灰黑色或棕黑色,有的呈烏黑色,微有光澤,顯油潤,具粘性,有時呈放射狀裂隙,無臭,味微甜。以塊大體重,斷面烏黑,油潤者為佳。 [炮制] 原藥清水中洗凈,撈出攤開潤軟,切0.3-0.4cm頂頭厚片或塊片,曬干。稱干地黃、生地、大生地。 小生地 取細小而長的地黃根莖,洗凈潤透后切1cm厚之段而入藥者,原藥細小如根,稱細生地,根生地,功同大生地而氣味較之淡薄,宜于滋陰養(yǎng)血而又恐胃弱是膩滯者。 鮮生地 新鮮根莖埋于泥砂中,隨用隨取,洗凈切片入藥,亦可搗汁沖服,長于清熱涼血,尤能生津止渴。 炒生地 干地黃片炒至微焦為度,炒后可減低寒涼滋膩之性,養(yǎng)血之力稍增而涼血之力減。 炒生地炭 干地黃片用武火炒至外見松泡呈焦黑色時:取出略灑清水滅凈火星,攤晾冷透,曬干收貯。炒炭后既能涼血,又可止血。 [成分] 含梓醇、地黃素、糖類、氨基酸、維生素A樣物質(zhì)。 [性味、歸經(jīng)] 甘苦寒,入心、肝、腎經(jīng)。 [功用] 清熱涼血、養(yǎng)陰生津、養(yǎng)血。用于熱入營血、壯熱口渴、舌紅少苔;血熱吐血、尿血、衄血、崩漏;陰虛血少、低熱不退、消渴或月經(jīng)不調(diào);蕁麻疹、皮癬風癢等癥。 [處方名] 鮮生地 生地 大生地 細生地 炒生地 生地炭 [用法,用量] 鮮生地打碎煎服10-30克,或打汁沖服;大生地煎服10-15克。 [保貯] 干足,放石灰缸甏內(nèi)或其它容器中密封保存,置干燥處,防霉。 鮮生地宜分層堆放在通風的黃砂中保存,以防腐爛。 按:生地以河南懷慶地區(qū)所有者,油性大、皮細且有菊花心,品質(zhì)最優(yōu),奉為道地藥材,稱懷生地。 地黃之花名地黃花,其果實稱地黃實,兩者功似干地黃;地黃之葉稱地黃葉供外用治惡瘡、手足癬等。 清熱涼血雙子葉植物藥玄參科植物地黃或懷慶地黃的根。 玄參科植物地黃R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. 的塊根.秋季采挖除去蘆頭、須根及泥沙, 鮮用者稱為`鮮地黃';若將地黃緩緩熾焙至約八成干入藥者, 稱為`生地黃'、`干地黃'.鮮地黃味甘、苦, 性寒.入心、肝、腎經(jīng). 【 【主 治】:治陰虛發(fā)熱,消渴,吐血,衄血,血崩,月經(jīng)不調(diào),胎動不安,陰傷便秘。功 效】:清熱 生津 滋陰,養(yǎng)血。 懷生地:又名懷地黃、懷慶地黃。為產(chǎn)于河南溫縣、博愛、孟縣、沁陽、武陟(舊時懷慶府)一帶者,品質(zhì)最優(yōu),產(chǎn)量最大。 干地黃:又名生地、生地黃、干生地等。為鮮地黃洗凈,切片曬干或烘干而成。 大生地:指根莖肥大體重者。品質(zhì)較優(yōu)。 小生地:又名細生地、根生地、次生地。指藥材個體細小如根者。品質(zhì)稍次。 以上商品以塊根肥大、味甜者為佳。 祛痰止咳! 牛sir 回話!【功 效】:清熱 生津 滋陰,養(yǎng)血。 【主 治】:治陰虛發(fā)熱,消渴,吐血,衄血,血崩,月經(jīng)不調(diào),胎動不安,陰傷便秘。 【性味歸經(jīng)】:甘苦,涼。①《本經(jīng)》:“味甘;寒。 煎湯,3~5錢,大劑1~2兩,熬膏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搗敷 脾虛泄瀉胃寒食少、胸膈有痰者慎服生地黃又名干地黃,性味甘、苦、寒,具有清熱涼血、養(yǎng)陰生津之功效,為清熱涼血藥。用于溫熱病熱入營血,身熱口干、舌絳或紅等癥狀,如清營湯;用于熱在血分,迫血妄行的吐血、尿血、崩漏下血等癥狀,如四生丸、犀角地黃湯;用于熱病傷陰,舌干口干或口渴多飲以及消渴癥的煩渴多飲等癥狀,如益胃湯、玉泉散;此外,還可用于熱甚傷陰劫液而至腸燥便秘,如增液湯。常用劑量為10g~30g。生地黃性寒而滯,脾虛濕滯、腹?jié)M便溏者不宜用。優(yōu)質(zhì)文章排行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