鼠疫為鼠疫桿菌所致的烈性甲類傳染病。傳染性大,病死率高,一旦發(fā)現,應立即向有關部門報告。本病先流行于鼠類及嚙齒動物,后借鼠蚤傳染給人類。此種“鼠—蚤—人”是鼠疫(腺型)的主要傳播方式。肺型可經飛沫傳播。
【臨床表現與診斷要點】
1.臨床表現潛伏期2~3d,預防接種后可延至9~12d。近年來輕型及隱性感染表現為不規(guī)則低熱,全身癥狀輕,局部淋巴結輕度腫大、壓痛,無出血現象,多見于流行初期、流行末期或預防接種者。臨床上有腺鼠疫、肺鼠疫、敗血癥型鼠疫。
(1)腺鼠疫亦稱淋巴結型。多發(fā)生于流行初期,起病急,突發(fā)高熱,常伴畏寒、全身疼痛,可有惡心、嘔吐;急性淋巴結炎在第1天即發(fā)生,第4天達高峰,以腹股溝部最多,其次為腋窩與頸部和頜下淋巴結,局部劇痛、腫脹,與淺層組織粘連,周圍組織紅腫熱痛顯著;一般為單側,偶或雙側、多處同時出現。淋巴結很快出現化膿與壞死。如能
度過7d,康復概率高。未及時治療的多數患者,在淋巴結腫大后病情加劇,3~5d內因嚴重毒血癥、休克,繼發(fā)敗血癥或肺炎而死亡。
(2)肺鼠疫亦稱肺型,多見于流行高峰期,顯著毒血癥,在24~36h內出現咳嗽、呼吸短促、發(fā)紺等,劇烈胸痛、咳痰(初時稀薄稍帶泡沫,不久即成鮮紅色血痰,含有大量病菌)、呼吸困難加劇,但肺部僅可聞及散在濕啰音或胸膜摩擦音;可因休克、心力衰竭等在2~3d內死亡?;颊吲R終前皮膚高度發(fā)紺,故俗稱“黑死病”。
(3)敗血癥型鼠疫可原發(fā)或繼發(fā)。全身中毒癥狀險惡,起病急驟、寒戰(zhàn)、高熱、神志不清、譫妄或昏迷,全身極度衰竭,皮膚與黏膜出血嚴重,可有鼻出血、嘔血與便血、尿血等現象。
2.實驗室檢查
(1)病原標本涂片鏡檢、培養(yǎng)發(fā)現鼠疫桿菌;血清的抗體滴度呈4倍增高時可明確診斷。
(2)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增多。貧血屬輕中度,程度依出血情況而定。腸鼠疫的大便呈血樣或黏液血便。
【防治措施與用藥】
1.患者應強制住單間病房,嚴格按甲類傳染病消毒與隔離,病房環(huán)境應達到無鼠、無蚤。
2.禁止擠壓淋巴結。
3.早期足量應用敏感的抗菌藥物。
4.抗病原治療可選用以下藥物。慶大霉素[保甲]成人160~320mg/d,分2~3次,療程7~10d。鏈霉素[保甲]宜用于腺鼠疫等較輕癥病例,成人2g/d,分2~4次;退熱后1g/d,療程7~10d。多西環(huán)素(強力霉素)[保甲]成人口服,首次0.2g,以后每次0.1g,每日1~2次。8歲以上兒童,首劑4mg/kg,以后2~4mg/kg,每日1~2次,療程7~10d。亦可選用四環(huán)素3~4g,分4次口服,或1.5~2g,分2次靜滴?;蜃襻t(yī)囑?;前粪奏ぢ摵霞籽跗S啶[保甲]磺胺嘧啶(SD)[保甲]400mg+甲氧芐啶(TMP)50mg,每日3~4次;或SD2~4g首次口服,繼后每4h2g;或復方磺胺甲唑[保甲]每日口服2次,每次1.0g;均可與等量碳酸氫鈉同服,體溫正常3~5d后停藥。可酌情增減劑量。重癥鼠疫宜聯合用藥如鏈霉素+氯霉素或四環(huán)素(多西環(huán)素)[保甲]、慶大霉素+氯霉素或四環(huán)素(多西環(huán)素)[保甲]等。在抗菌治療的重癥患者,可短期(3~5d)聯用糖皮質激素,如靜滴氫化可的松100~300mg/d。
5.對癥支持治療。急性期絕對臥床,流質或半流質飲食。按需靜脈補液;煩躁不安,局部淋巴結疼痛者,給予鎮(zhèn)靜、鎮(zhèn)痛藥;呼吸困難者給氧;出現休克、DIC、心力衰竭等應按感染性休克處理腫大淋巴結可用抗菌藥物外敷,其周圍組織內注入鏈霉素0.5g(或慶大霉素8萬U)。已化膿者應切開排膿(宜在應用足量抗生素24h以上才施行)。眼鼠疫可用四環(huán)素眼膏、金霉素眼膏、氯霉素眼藥水滴眼。皮膚鼠疫可用抗菌藥液濕敷、沖洗或抗菌藥膏外敷。
6.預防凍干鼠疫活菌苗在上臂外側劃痕接種。用乙醇消毒待乙醇干后滴上菌液(每人份滴0.05ml),用消毒針劃成“#”字。劃痕長度為1~1.5cm,應以劃破表皮稍見血跡為宜。劃痕處用針涂壓10余次,使菌液充分進入劃痕內。接種后局部至少應裸露5min。
本文摘自化工化學出版社出版,戴德銀、黃茂濤、張德云主編的《常見病用藥及診斷》。
優(yōu)質文章排行榜